北方工业大学2019年行政工作总结
2019年,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为纲,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一流本科建设,着力打造高精尖学科,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朝着建设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工业大学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深化内涵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保持高水平
1.高质量推进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
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制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方案》,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加大本科教学资源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一流本科”建设目标。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回访工作,审核评估回访专家组认为,学校整改指导思想明确,整改措施到位,整改成效扎实。学校确立了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有可行的措施和制度保障,执行效果好。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起立德树人的工作体系,并从思想政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加以落实,成效显著。
2.教育质量工程增添新成果
全面修订2019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总学分,更新完善教学大纲,整合提升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总目标。修订后,多数专业由180学分调整至165学分,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积极推进一流专业建设,获批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个专业通过工科专业认证。稳步开展一流课程建设,获批1门北京市级重点课程、3门北京市级一流课程、1门北京市级重点课件、3门北京市级一流课件。制定了学校《本科教学“课程思政”实施意见》,深入开展本科教学课程思政。修订学校《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英语四级不作为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了新一轮改革方案。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作用,1名教师获评2019年全国优秀教师,2名教师分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青年教学名师奖,1个教师团队获评“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名教师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管理人员”。
3.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生源质量稳中有升,北京市生源持续向好。学校聚焦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多渠道推进招生宣传工作全员化常态化,改革大类招生模式,增加符合北京高精尖产业需要的工科专业招生人数,理科设置2个专业代码招生。在全国27个省市区中,理科提档线超过一本线20分的省份达到23个,其中超过一本线70分的省份4个,超过一本线50分的省份14个。录取超过一本线50分或达到一本线110%的优秀考生740人,达到学校普通类型本科新生的34%;超过一本线100分或达到一本线120%的优秀考生15人,2项数据均为历年最多。北京地区录取1379人,普通本科批次理工类自招线上考生占比96.6%,在与市属同类型院校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本科生升学率29.45%,其中国内考研率19.9%,出国深造率9.55%,位居市属高校前列。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55%。2019届毕业生在京就业比例达到76%,服务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的毕业生达到43.79%,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入选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3项。
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类学科竞赛112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143人次,其中国家级奖项355项,省部级奖项1055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校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优秀组织奖。大力提高校内双创基地服务能力,学校大学生双创基地入选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分园。积极开展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计划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60项,北京市级项目138项。学校获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总决赛优秀组织奖,北京赛区总决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47项。获2019年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评选优秀组织奖,2个团队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4.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2019年,学校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3032人,比去年增长62.92%,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北京地区报考人数为1587人,较去年增长24.28%。外埠考点报考人数为1445人,比去年增长147.43%,学校研究生教育在京外声誉明显提升。学校研究生招生录取889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99人。在籍研究生规模达2372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2186人(博士生34人、硕士生2152人)、非全日制硕士186人。此外,在职专硕65人,留学研究生104人。2019年,毕业研究生并授予学位738人,研究生就业率98.01%。
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与管理改革,多措并举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学校制定了学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工作规范》《关于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决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管理暂行办法》,研究生招生考试与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学业提醒体系,较好地解决了研究生学籍管理问题。加强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博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良好。规范研究生导师管理工作,形成了校内外导师协同指导、校内导师负责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出台了学校《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完成研究生联合培养与实践基地评估,目前全校共建立99个研究生联合培养与实践基地。
学校持续加强研究生学科竞赛和学术交流资助力度,提高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273名研究生参与了30个国内外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35项,省部级奖65项,与去年相比,省部级及以上获奖人数增加58.72%。学校国际学术交流基金共计资助23人次参加国际顶级会议,资助金额26万元,比去年增长33.33%,进一步激发了研究生投身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5.继续教育稳步发展
2019年,学历继续教育本科生招生1007人,比去年增长26%。毕业生753人,其中本科生545人。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停止专科层次招生。积极推进网络课程和教学站建设,新增8门网络课程,新增房山经贸职业学院教学站,恢复甘肃函授站招生,积极推进河北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函授站申报。学校获批“北京高校继续教育高水平教学团队”2个、“北京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优秀毕业论文(设计)”1个、“北京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师1人。积极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重点为政府、企事业服务的16个培训项目,共计收入158万。
二、优化学科布局,“高精尖”建设取得突破
1.博士申报扎实推进
学校全力冲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博士授权点申报工作。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批准,学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通过验收。学校出台了《2019年推进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工作组;确定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等3个学科为申博学科,并成立学院申博工作小组;修订《博士项目指导教师工作管理办法》,新增12名博士项目指导教师;开展3次数据预填报,外请专家评审、工作组听取汇报、召开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等,有序推进申报准备工作,目前学校整体和申博学科已全面达到基本要求并形成优势。
2.学科布局动态调整
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学校开展了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动态调整工作,撤销软件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3个学科点,并完成了电子信息类、机械类、材料与化工类、能源动力类、土木水利类、交通运输类等6个类别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工作。有效运用软科学科水平动态监测平台,为学科发展提供服务。
3.高精尖学科取得突破
学校深入推进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形成学校《高水平特色大学学科建设方案(初稿)》,并启动了第五轮学科评估筹备工作。工程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标志着工程学学科迈入了国际高水平行列。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学校持续深化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博士联合培养,积极推进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建计算机学科、土木工程学科相关工作。
三、构筑科技高地,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1.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2019年,学校总体科研经费达到了1.5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9%,其中纵向项目经费合计0.82亿元,横向项目经费合计0.68亿元。稳步推进学校军工资质申请、实验室及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新增国家级项目、课题、子课题66项,省部级A项目30项,特别是获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9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立项1项,取得历史性突破。发表ESI、SCI、EI、CSSCI等高水平论文391篇,出版学术专著35部,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20项,获省部级奖励21项。
2.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稳步提高
优化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工作流程,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逐步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流程化管理。获市科委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专项经费300万元。开展科技成果梳理、评估和遴选工作,编制2019年重点科技成果推广手册,宣传推广专利329项,完成专利转让15项,实现专利应用转化40项,1项专利的相关成果获2019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推进学校京西创新创业基地迁址到石景山区工作,进一步强化区校合作和学校科技园建设,新增2家科技型创业企业。
3.区校合作机制不断健全
学校积极落实北京市“一区一校”联建工作要求,与石景山区人民政府研究室积极对接,基本形成了区里部署、学校对接、部门落实的工作模式,以及年初有计划、遇事有磋商、年中有检查、年底有总结的常态化工作机制。13个合作项目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及时沟通,互通有无,精准高效推动合作项目实施和成果转化,实现了全方位合作共赢。
四、坚持引育并举,人才强校持续推进
1.人才引进体系不断完善
2019年,共引进45人,其中万人计划拔尖人才和国家电力科学研究院专家各1人,具有国(境)外留学或访学经历的15人,占比33%;985、211院校毕业35人,占比76%。目前,学校教职工1055人,其中专任教师893人,占比84.6%,在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62%,高级职务占比56.8%,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达到11人,获国务院特贴专家9人。制定了学校《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聘任管理办法(暂行)》,全年受聘相关称号50余人,为引用校外优秀人才助力专业和学科建设提供了更好保障。
2.人才培育工作成效显著
2019年,新增省部级人才或团队共19项次。其中,新增海聚工程特聘专家2人,获北京市教委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计划13个,北京市战略科学家团队1个、北京市组织部青年拔尖人才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继续实施“毓杰”“毓优”“毓青”“毓航”人才工程,新增资助毓杰人才7名,毓优人才43名,毓青人才15名,面向40岁以上教师新设毓航计划并资助8人,有效提升了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实施《教师公派出国(境)访学研修支持计划》,共派出12名教师出国访学,提升教师国际化能力。
五、加强学风建设,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1.圆满完成服务保障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
在服务保障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中,学校成立国庆系列活动临时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重大活动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建好“三本台账”,做好分练、合练、彩练、受阅等全流程配套训练方案,精心打造“向祖国报到,为祖国点赞”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师生直接参与群众游行、联欢活动、志愿服务“三大任务”共计3146人。学校7名师生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组建“首都教育系统服务保障国庆活动宣讲团”,赴重庆开展宣讲活动,引发了重庆师生的强烈共鸣,受到高度称赞。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北京世园会、亚洲文化嘉年华、冬奥会志愿服务等重大活动,受到广泛赞誉。
2.学风建设年圆满收官
学校自2017年开始,连续三年开展学风建设年活动,实施学生成长激励计划,开展“四航工程”,学风状况持续向好,毕业生考研升学率逐年提升,打造出十大思政育人精品项目和五大特色项目。树立“学业辅导+”理念,将学业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生涯发展教育有机结合,加强校级学业辅导工作队伍,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学业辅导工作体系;积极培育“学霸讲堂”、“昀对话”、“浩学加油站”等二级学院学业辅导活动品牌,打造校院两级学业辅导工作品牌。
3.资助育人工作稳步推进
以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为重点,依托学工系统大数据高效有序做好奖、勤、助、贷、补等工作。2019年,学校发放本科生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学金等2568万元;发放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2407万元。开展“自强之星评选”“国家奖学金展示”“技能素质提升计划”等资助工作品牌建设。2位学生当选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名教师获首届“首都资助育人先进工作者”,1名学生获第二届“首都校园励志人物”;1名学生在首届北京高校诚信演讲比赛获得三等奖。
4.心理健康工作获佳绩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立选修、必修、网课三维课程体系,加强危机动态化管理,强化咨询管理。学校荣获首都高校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比赛“最佳组织奖”,11项学生作品获表彰,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六、提升合作水平,国际化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1.国际合作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9年,学校与欧美亚等10所高校新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新增5个高校师生交流交换项目。目前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115所高校建立并保持着校际合作关系,其中与50多所友好大学开展了各类学生交流和联合培养项目80多项。在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机械制造大学建立现代工程学院,国际化办学迈出“走出去”关键一步。与英国伦敦布鲁内尔大学签署了建立“北方工业大学伦敦布鲁内尔学院”框架协议并完成教育部专家评审答辩。高质量改造完工的国际学院教学楼正式启用,已接待国内外千余人次各界来宾学习参观,承接十余场校内外学术会议。
2.外国留学生教育稳步发展
2019年,学校共接收来自84个国家各类外国留学生1252人,比去年增长22.87%,其中长期留学生627人(含学历生477人)、短期留学生171人;接收“一带一路”沿线27个国家444人,接待国际及港澳台来访团组105个(不含学生团组)、279人次。新增设工程管理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目前共开设8个全英文授课专业、储备140余门全英文授课课程。继续开展学历班汉语分层教学实践,积极编写适合专业特色的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学质量明显上升。
3.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
2019年,学校共派出因公出访团组72个、133人次,其中教学科研人员赴境外参加学术交流、研修和培训等97人次。邀请国(境)外专家短期来校讲学29人次;共派出254名学生赴国(境)外高校交流学习,包括攻读学位、修读学分、短期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等;举办国际学术会议2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协作项目北方工业大学中心揭牌仪式、“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首届青年夏令营、第七届校园国际文化节等活动。
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拟开设的三个专业的专业课程全部从英国伦敦布鲁内尔大学引进,每个专业1/3以上课程将有外方教师来校承担教学任务。开展学校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卓越工程师国际人才培养基地课程建设,围绕“电信运营行业课程群”“建筑工程专业课程群”“中国文化课程群”“商务贸易专业课程群”,建设了50门全英和双语课程。
七、凝聚各方力量,校园管理服务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1.校园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2019年,学校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出台了学校《2019年网络安全保障工作实施方案》《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完成13个二级等保系统测评,全年重保期网络安全零报告105天,比去年增加44天。获批1项北京市教委“双百”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结合大数据信息平台等新技术,建设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完成校园网络无线出口扩容,利用微信平台整合现有应用,为师生提供了统一、便捷的移动互联网服务。
投入615.78万元用于中外文电子图书、期刊和数据库资源等建设。目前,中外文数据库89个、电子图书150多万册、电子期刊近4万种、学位论文446万多篇。投入247.32万元用于中外文纸质图书、期刊和报纸等建设,其中,中文图书155.15万元,外文图书和期刊77万元,中文期刊和报纸15.17万元。学校获BALIS馆际互借服务三等奖,在86所成员馆院校中排名第29位,比去年提升3位。1项成果获2019年全国高校图书馆服务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暨创新案例大赛优秀案例奖。
2.财务审计工作规范完善
学校完成了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后的财务软件升级和财务核算转换衔接工作,修订了《内部控制管理手册》,建立健全大额资金、教学经费、工作餐、会计档案等管理制度。开展了财政专项经费的支出绩效评价和预算申报绩效评审、2018-2019年差旅费支出自查工作,完善了网上报销系统,提高了财务工作质量和效率。承办中国冶金教育学会会计工作研究分会2019年年会暨业务研讨会,扩大了学校在行业领域高校的社会影响力。2019年,学校完成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审计金额为10.39亿元;完成12名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金额为38.37亿元;完成82个基建、修缮项目审计项目,审计资金5964.42万元,节约资金108.46万元。
3.资产管理与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学校新增固定资产7733万元,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1.8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7.55亿元。实施《周转房管理办法》,促进周转房充分合理有效利用。持续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完成了齐斋抗震加固用电计量改造、年度能源审计等工作,学校总能耗与总排放均呈下降趋势,获批“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和“北京市节水型单位”荣誉称号。
4.后勤基建工作保障有力
深入推进后勤保障服务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完成了网站、微信平台部分功能、报修系统的升级,维修率100%,及时率98%以上,回访满意率99%以上。顺利完成“4+7药品”及医耗联动综合改革,被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保局、财政局评为“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二等奖”。2019年,学校完成市财政专项大修项目10项1108.10万元,学校大修工程18项2329.60万元。
5.校友工作成效进一步提升
2019年,学校校友会召开了常务理事会和理事会暨第二次常务理事会,成立了贵州地区校友会,地区校友会总数达到14个。校友值年返校活动、校友网、校友会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学校校友会和教育基金会积极运作,2019年签署捐赠协议意向金额352万元,新增专项基金项目;发放奖助学金与创业基金68.48万元,奖励资助学生256人次。
北方工业大学
2020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