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 奋力前行

浏览量:发布时间:2015-04-16

——在北方工业大学第六届教代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校长  王晓纯

(2015年4月16日)

 

各位代表:

大家好!

下面我代表学校向各位代表报告学校2014年的工作情况和2015年学校主要工作安排,报告的题目是:改革创新,奋力前行。报告分两个部分,请大家审议。

 

第一部分  2014年学校工作情况

 

2014年,全校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努力推进依法治校,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1.本科教育质量显著提升

教育质量工程成绩突出。“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机电类多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评为2014年度北京高校校内示范基地。有2部教材列入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有1人获北京市教学名师荣誉。有3项教学改革课题获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

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2014年我校共计招生2828人,招生规模为历年来最大。我校在北京地区理工专业实际录取总分平均559分,高出北京重点线16分;全校理工专业录取平均分比全国平均重点线高出26分;录取学生中超过当地重点线50分的达到331人,远远高于往年。在普通本科招生的25个省区中,有24个省区按一本招生。

学生评教满意度提高。全年学校共开设课程1342门,涉及任课教师644人,20个系(机构调整前统计),34个本科专业,共计373个自然班。教务处组织学生网上教学评价课程1243门次。2014秋季学期网评总平均分89.4分,高于2014春季学期的88.6分,表明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在提高。

英语教学成果显著。2014年我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首次通过率达到80.1%,超出北京地区高校首次平均通过率30个百分点,是历年来最高,位居市属理工科院校首位。文法学院在2014年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一次性通过率达到89.7%,超过学校平均通过率9.6个百分点,一次通过率居全校第一名。中文12-1班、建学12-2班的一次性通过率达到100%。

毕业生质量明显提高。2014年毕业2534名本科生,学位率97.6%;考研率15%,出国升学率8%,升学率达23%,创历史新高。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整体升学比例为32.4%。微电子专业考研率达到32.7%。法学专业考研率42.4%,在全校各专业中排名第一。

毕业生就业率96.6%,高于北京高校平均水平。为了帮扶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求职择业,为2014届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了一次性求职补助共17.88万元。

2014年我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类学科竞赛38项,获国家级奖项122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项达到609人次。

2.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

2014年我校新增材料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会计和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截至2014年底,我校拥有19个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授权点,57个学术学位授权点。新增博士生导师1人,新增硕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达到471人。

我校2014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617人。生源质量进一步改善,来自985、211和拥有博士授予点高校的考生比例进一步提升。

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2126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研究生1747人(博士生4人,硕士生1743人),在职专业硕士研究生359人,留学研究生20人。

2014年毕业研究生并授予学位651人,其中全日制毕业研究生534人,留学生7人,在职毕业研究生110人。我校全日制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6.6%。

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评定工作进一步完善,2014年共发放研究生助学金、奖学金1468万元。

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

2014年全校共有23个本科党支部开展红色“1+1”活动,材控本科学生第一党支部和计算机本科学生第一党支部获评2014年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三等奖,中文本科学生党支部等6个学生党支部获优秀奖。校团委荣获“2014年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探索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围绕激发学生内在成长动力、多角度加强学风建设两条主线,深入开展“Y计划”等分步骤、有重点的专项工作,以及“攻科营”、“心理健康零距离”等六项特色措施,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在新一轮学校机构调整中,强化“大学工”理念,将研究生就业工作划归到学生工作处,与本科生就业工作平台打通,资源共享。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同时分管研究生工作部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全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盘棋”。

学校于2014年6月修订了《北方工业大学学生奖学金评审办法》,大幅度提高了各类奖助学金标准。单项奖学金的标准分别提高至1000元、800元、500元;优秀学生奖学金的标准分别提高至5000元、3000元、1500元。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全校共计5469人、9210人次获得各类奖助学金及补助共计1833万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各类奖助学金1386万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继续保持优良学风,获奖比例达83.7%。

4.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拓展

2014年共接收长期外国留学生438名、接收短期来校学习外国学生176名。其中,学历留学生246名,同比增加了26%,生源来自亚、非、欧、美洲的44个国家。首次招收到12名港澳台侨学生来校学习。2014年面向留学生新开设了一个全英文授课本科(电子信息工程)班、一个全英文授课研究生(工商管理)班。到目前为止,我校面向外国留学生开设的全英文授课班共有4个。21名外国学历留学生顺利毕业。

2014年共派出234名学生分别前往国外21所高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学习交流,其中,派出交换生38名、本科双学位和本硕连读项目学生41名、短期交流学生155名。

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南非茨瓦尼科技大学、德国特里尔应用科技大学、波兰热舒夫大学、台湾体育运动大学、韩国东洋大学等12所海外院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海外合作院校数量、层次进一步提高。

5.继续教育稳中有升

2014年春季新生入学后在校生规模为3019人。在全国及北京市学历继续教育报名、录取人数逐年大幅度递减的形势下,我校学历继续教育保持稳定的上升趋势。在由北京市教委主办的2014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大学生计算机应用竞赛中,我校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二、科研工作再创佳绩

2014年科研到款1.56亿元,其中横向科研项目到款9276万元。2014年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资助项目2项。2014年度共发表学术论文1131篇,其中SCI、EI等检索期刊294篇,获得授权知识产权95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科研获奖16项,其中省部级获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我校等单位参与的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成立。依托云计算研究中心申报的“大规模流数据集成与分析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获得北京市批准,我校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达到8个。

三、人才强校工程成效显著

2014年学校引进各类人才32人。到2014年底,在编教职工达到1009人。新入选北京市长城学者培养计划2人、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2人、特聘教授计划1人、科技新星计划1人。为2014年新入职的青年教师配备了教学与科研指导教师。组织教师参加第四届北京市属高校“创想杯”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微课大奖赛,取得优异成绩,17项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获奖作品数量和获奖教师人数在22所参赛的市属高校中均排名第一,并荣获优秀组织奖。2014年度组织专项经费450万元资助80多个项目近400名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管理工作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998人次,资助培训经费87.5万。

四、校园建设有序进行,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2014年全年完成基建、大修总投资15812万元,其中:完成基建项目投资10943万元,完成大修项目总投资4869万元,比2013年增加14.2%。建筑面积38520㎡的第三实验楼、建筑面积31600㎡的学生十一公寓项目按期封顶,结构工程已通过结构长城杯验收,预计将于2015年6月竣工。连接我校B、C两个校区的过街连廊项目取得了规划许可。

全面完成了总投资3975万元的供电增容改造项目,使我校供电总容量由原来的10200KVA达到现在的23600KVA,供电能力增加1.3倍,为2015年学生公寓安装空调以及第三实验楼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有力的电源保证。

学校固定资产达到127524万,比上年增加22000万元;其中教研仪器设备达到48227万,比上年增加7600万元。

水电气消耗量在2013年基础上有所下降,总能耗(吨标煤)比2013年下降6%,总排放(吨二氧化碳)比2013年下降4.6%。为33个电梯机房安装33台电梯电能回馈装置,对艺术楼、校医院外墙进行保温改造,对第二教学楼、第三教学楼中央空调系统进行节能改造、更新等,并采取有效管理措施节能减排,取得良好效果。

后勤集团加强管理,全年餐饮、水电暖运行、楼宇公寓等均未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学校加大补贴,确保了基本伙食相对稳定。学校绿化、卫生和环境建设保持在较好水平。

五、财政收支平衡,运行状态良好

学校积极争取各项办学经费,2014年学校经费总收入达到80262万元,比2013年的73089万元增长7173万元,增幅达到9.8%。学校厉行节约,精打细算,规范开支,努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全年经费实现收支基本平衡。2014年公务出国费、公务用车运行及维护费、公务接待费比2013年减少74.4万元,降幅为21%。

除北京市审计局的审计外,学校加强校内的审计工作,2014年共审计项目69个,涉及资金10050.5万元,审减资金718.8万元,提出审计建议141条。其中,基建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项目2个。

六、努力创建“平安校园”,有力保障学校事业发展

经过近三年努力,我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形成鲜明特色,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大事不出、小事减少、管理有效、秩序良好”的总目标,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20141217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首都综治办、市公安局等上级部门组成专家组入校检查验收,我校“平安校园”创建达标工作获得专家高度评价,顺利通过“平安校园”检查验收。2015年2月28日,市委教育工委发文,授予我校“平安校园”称号并颁发铭牌。

七、学校软实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1.制定学校章程,推进依法治校

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促进依法治校、科学发展,我校于2013年3月启动了学校章程的制定工作,成立了章程起草委员会。广大干部职工和学生代表参与了章程的制定过程,前后七易其稿。经校长办公会、教代会和党委会的审议后已经上报北京市教委。学校章程的制定,将有力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

2.成立校友会,发挥校友作用

经过认真筹备,并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2014年11月29日正式召开北方工业大学校友会成立大会,开通校友网站,为校友参与学校建设搭建平台。

3.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精神品质

修订完成《北方工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2015-2019)》,启动校史编写工作,校报9篇作品获得北京高校好新闻奖,计算机学院数字媒体实验中心、后勤集团绿化服务部两个集体评为北京市“青年文明号”。

八、凝聚各方力量,助力学校发展

目前,学校有离退休人员559人。学校高度重视离退休工作,全面落实老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积极开展离退休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党组织建设,开展了“与党同心、与祖国同行——同心共筑中国梦”等系列主题活动,为老同志发挥作用搭建平台。重视、支持工会、教代会、共青团工作,发挥工会、教代会、共青团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

九、完成机构调整工作,进一步激发内生活力

2014年8月,学校启动了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对原有学院进行了拆分、重组,将原来的7个学院调整为9个,思政部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部更名为研究生院,教学单位增至11个,进一步优化了学科专业布局;对机关部门的职能进行了调整,职能部门调整为19个。这次机构调整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特色发展、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十、调整岗位津贴分配办法,完善岗位晋升机制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学校调整了校内工作岗位津贴的分配办法。调整后的岗位津贴分配办法细分了岗位津贴的分值,缩小了某些岗位的津贴差距,建立了依据任职年限增长分值的机制,完善了各类岗位的晋升机制。经过这次调整,近70%的人员校内工作岗位津贴都将有所提高。

在机构改革、干部和各类岗位的聘任过程中,学校各项工作实现了人心不散、工作不断、秩序不乱。全体干部和教职工以大局为重,积极支持、参与学校改革,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为学校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2014年的工作,在全校干部师生共同努力下,学校各方面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事业实现健康发展,办学水平、办学实力进一步提升,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为全面完成学校“十二五”规划所确立的目标任务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部分  2015年主要工作任务

                            

2015年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推进依法治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机制体制,激发活力动力,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全面实现学校“十二五”规划所确立的目标任务,为学校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15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本科教学

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不断深化、完善教学管理和激励制度,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

1.贯彻实施“北京市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2014年下半年,北京市教委推出了“北京市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并开始启动市属高校学生到中央院校访学计划(双培计划),准备启动高水平人才国外培养计划(外培计划),即将启动实践创新培养计划(实培计划)。要积极贯彻实施“北京市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借实施“双培计划”的契机,做好招生宣传,吸引优质生源;通过双向培养,提升我们的专业建设水平、课程建设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借实施“外培计划”的契机,加强我校国际合作培养的水平;借“实培计划”的契机,加强我校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2.实施本科大类招生培养的改革。开展大类招生宣传,制定招生计划,完成招生工作。制定适合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计划。做好专业宣传和专业引导。制定专业选择工作方案和工作流程。完成教学信息网的升级改造。做好一年级课程计划调整。

3.加强专业建设,开展专业认证的准备工作。参加北京市组织实施的专业群建设。以专业群建设促进我校专业建设,实现培养内容、培养方案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以专业群建设促进我校三级骨干课程建设。

4.深入开展课程建设改革,率先开展英语教学改革。确定英语教学改革方案。修订教学培养计划。在经济管理学院2015级新生中进行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学生在一年级末参加英语四级考试,二年级开始实行英语分流教学。

5.推进实践教学特色建设。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逐步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用好、整合现有的各级别、各类型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示范教学中心。做好各类学科竞赛的组织、选拔工作。增加我校承办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每个专业开拓1个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积极参与实践人才培养计划。推动实验室开放工作。

6.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和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学实效。编辑出版高质量大学生素质教育读物,办好大学生人文讲堂。

7.做好继续教育工作。稳定并适度扩大继续教育规模,提高学历继续教育学生比例,加大英语三级水平考试的培训力度,提高学生获得学位的比例。积极开展对社会的继续教育工作,为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和市民的终身学习提供服务。尤其是做好北京市西部地区的继续教育工作。

二、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

以质量为中心,努力改善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办学层次。

1.做好招生宣传工作,进一步提升生源质量。出台《北方工业大学招生宣传工作方案》,明确职责与分工,扩展渠道,提高招生宣传工作实效性。出台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励办法,争取优质生源。

2.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切实提高培养质量。出台《北方工业大学2015年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实施方案》,从研究生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明确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建立研究生论文质量评价和监控的机制和体制,建立研究生论文质量导师负责制。

3.开展学科自我评估,促进学科健康发展。利用国务院学位办开展学位授权点评估的契机,制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自我评估方案,在5个学位授权点开展自我评估工作试点。通过评估工作,引导和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质量。

4.遴选5—7个引领学科、优势学科进行连续、重点建设,使其逐步达到博士点申报条件。制定学科一级、二级责任教授的岗位职责,充分发挥责任教授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和学科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

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开展“三育人”,培育动力,激发活力,努力打造面向未来的学生工作新格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按照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不断强化基础建设,明确重点任务,破解难点问题,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

2.积极推进“三育人”工作。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三育人”有机结合,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德育工作的合力空间,推动学生工作健康发展。

3.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长效机制。把德育工作、学生工作融入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的培养过程中,着重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推进德育和学生工作。坚持从需求出发、服务入手,把握实际,破解难题,不断提高学生工作实效。

4.全面构建培养学生成长的动力机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目标,以目标激发潜能,以目标引领发展。把培育学生学习动力、激发成长活力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形成学生自我激励、自主学习、自我成才的良性循环。

5.努力打造学生工作品牌。在实施“Y计划”的基础上,要继续丰富和打造提升学生成长动力机制的精品项目,在活动载体建设上把握学生成长和校园文化的特点,坚持做好组织化推进。调动各方积极性,完善协调机制,形成我校学生工作的特色。

6.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切实做好毕业生相关工作。确保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北京市平均水平,签约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加大支持力度,努力提升毕业生自主创业意愿、能力。继续做好《就业质量报告》的制订、在线发布工作,为学生、家长、社会提供我校毕业生就业资讯。

四、科研工作

进一步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高科研成果数量质量;推动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更好地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京津冀一体化需求。

1.创新科研管理机制。落实“京校10条”和“京科9条”等相关政策,调整科研成果奖励标准,改进科研信息管理系统,规范项目立项、经费支出、成果认定等管理办法。建立科研信息定期发布机制,编写科技成果推广手册。

2.强化项目申报管理。加大纵向项目申报和争取企业横向课题的力度,加强与对口主管部门和各大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加大项目的储备、申报、评审、督查、评奖等过程管理,提高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完成质量与研究水平。推进学校项目层次、获奖数量和项目经费的全面增长。

3.提高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的建设水平。强化对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的宏观指导,搭建学术交流、校企合作、政研结合的广泛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学术报告等载体进行广泛交流,不断提升我校教职工的科技视野与前沿把握能力,全面加强我校科技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4.推进科技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北方工业大学科技园建设,为全校教师搭建技术成果输出与转化平台,提高我校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能力,不断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孵化高科技创新企业。

5.提高学报出版质量。扩大学报发行数量,提高编辑出版质量。通过建立网络投稿、审稿、约稿等形式不断拓宽稿件来源渠道,切实提高论文质量。扩大学报发行量,提升我校学术影响力。

五、对外合作交流

实施开放办学战略,进一步拓展对外合作交流,提高对外合作交流水平。进一步扩大派出海外学习学生规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加强招生和培养管理,进一步提高留学生教育的层次和质量。

1.拓展对外合作交流学校,提高合作交流学校层次。

2.做好我校学生派出交流学习工作。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交流渠道,扩大派出学生规模,逐步使15%以上的学生有海外学习经历。

3.做好留学生招生、培养工作。适度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完善外国留学生培养制度,提高外国留学生培养质量。

4.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研究设立研究生国际交流奖学金制度。

六、人事工作

紧密围绕学校总体目标,以政策上注重发展、目标上注重实效、过程中注重细节、服务中注重和谐、工作中注重程序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人才强校工作,不断完善人事管理。

1.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引进50名左右各类人才。完善进人程序,加大留学人员调入、博士后的引进;鼓励团队整体引进,协助高层次人才构架优质研究环境、组建团队。

2.加强现有人才培养工作。

以有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目标,建立健全支持人才优先发展的工作体系,坚持人才全面培养、选拔培养、重点培养、持续培养的思路,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

制定实施卓越人才特区建设计划。以国家自然基金委杰青和优青项目、国家万人计划、北京市高创计划(北京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为引领,打造特殊平台,实行特殊政策,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

建立人才成长与成才示范与引领机制。以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人才强校计划等人才工程项目的教师为依托,在青年教师成长与成才过程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深化人才的储备与培育工作。

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优化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完善与落实教师助理岗位制度。进一步发挥指导教师传帮带作用,完善指导教师与青年教师的团队考核,支持青年教师联谊会工作,促进青年教师健康快速成长与成才。

3.继续完善管理人员的津贴分配改革。重点做好岗位设置、岗位职责确定、岗位津贴调整工作。

七、基建工作

建立完善管理、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基建、大修工程管理,加强对施工、监理等单位的监督检查,提高基建、大修工程质量。

1.做好第三实验楼、学生十一公寓等两个工程的在建工作,做好周边水电暖等管线敷设工作,为2015年6月竣工创造条件。

2.做好B-C区“过街连廊项目”的申报和建设工作。

3.做好《到2020年北方工业大学校园总体规划设计》的调整和报批工作,积极协调和申报体育馆扩建工程。

4.及时做好毕业生房间粉刷、供暖锅炉燃气增容、家属区供电改造、消防报警联网、校区防盗报警等七项重点大修工作。

5.做好已投入使用建筑的验收和固定资产入账管理。

八、后勤管理服务

围绕一流的硬件、一流的队伍、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服务四个方面,以细化各项服务工作流程和质量考核标准为突破口,以优质服务和师生员工满意为最终目标,不断加强后勤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建设,有力保障学校发展。

1.推进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高校后勤标准化建设要求,推进标准化食堂、标准化学生公寓和标准化物业管理等达标验收;学习借鉴社会同类行业优秀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标准,制定一流的后勤工作目标和服务标准。

2.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构建信息化服务体系,完善网络报修、开发后勤服务客户端,提供多元化服务和互动平台,拓宽与师生沟通渠道。

3.提高食堂服务质量。在确保饮食安全基础上,加强学生食堂内部管理,用好食堂价格平抑资金,细化食品加工制作,使饮食更加可口、营养、健康。

4.做好校内学生公寓空调安装和十一公寓竣工后的学生住宿调整工作,确保学生住宿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5.围绕节约型校园建设。加强供水、供电、供暖的科学化管理,在技术、设备等节能改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管理节能。完善学生公寓用电管理系统,确保学生宿舍用电安全。

6.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重点做好学生十一公寓、第三实验楼工程的周边环境的绿化美化工作,有计划地对校园道路、设备设施、楼宇的环境卫生等进行专项维护,不断提高校园科学管理水平,使校园更加洁净美丽,为2016年70周年校庆做好准备。

九、安全保卫工作

安全稳定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要在2014年完成“平安校园”创建达标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筑牢“平安校园”基础。

1.建立健全“平安校园”长效机制。全面总结“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成果,认真落实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等上级部门在“平安校园”创建达标验收检查中提出的意见,对各项工作加以整改和提高。进一步深化基层平安建设,确保校院两级安全稳定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固化有效经验和做法,完善工作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2.进一步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和技术防范系统建设,加大运行、维护投入保障力度,为提高校园综合防控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3.进一步加强安全稳定工作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职保卫干部,进一步优化保卫队伍年龄和学历结构层次,加大专兼职队伍的培训力度,提升工作队伍整体水平。

4.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做好防暴恐、防境外宗教渗透和维护网络安全等工作,不断巩固意识形态领域阵地,重点做好学生群体的安全稳定工作。

5.做好校园安全工作。重点做好防火、防侵财类案件等工作。

6.以建设校园文化为契机,大力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十、财务工作

1.做好2015年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进一步强化预算观念,预算编制遵循“先有事,后有钱”、“专款专用”的原则。在保证学校基本运行的情况下,资金投向要突出重点,促进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提升。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事,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增长。预算执行中,要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未经学校同意,不得调整预算指标,不得改变资金用途。

2.严格执行财务工作各项法规、制度。贯彻落实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等各项管理规定,遵守各类经费的支出内容和开支标准。

3.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加强货币资金管理,规范经费签批和报销程序,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审批制度,降低财务风险。

4.加大学校内部审计监督力度,确保财务安全。

十一、其他工作

1.做好“十三五”规划的制定。成立规划制定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总结学校办学经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根据学校实际,提出“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任务。

2.做好办公用房调整。以第三实验楼投入使用为契机,做好办公用房和教学用房的分配、调整、管理工作。制定办公用房分配标准和管理办法,提高办公用房使用效益。

3.推动学校办公自动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统筹管理

4.加强校友会工作。建立校友会分支机构,拓展校友联络方式,为校友参与学校建设搭建平台。

5.启动7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成立校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筹备工作方案,适时启动筹备工作。

6.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校史撰写,校史馆建设,人文景观设计建设,视觉识别形象设计等各类文化活动。

 

同志们,新常态新机遇,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征程,让我们在十八大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全校教职员工精诚团结,改革创新,奋力前行,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