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 再攀高峰 全面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浏览量:发布时间:2021-06-06

改革创新  再攀高峰

全面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在第七届教代会暨工代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缪劲翔

(2021年6月3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20年,我们在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进程中砥砺前行。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对北京重要指示精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抗疫情、促工作、谋发展”总原则,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做好学校“十三五”收官,科学谋划“十四五”规划,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2020年工作回顾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一是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筑牢干部师生思想根基。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15次,集中研讨5次。集中组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教育思想论述”“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等专题学习会,对二级学院理论中心组开展巡听旁听9次。全方位多渠道组织教师每月一次集中学习、党支部“双周学习”,实现理论学习全覆盖。迅速行动掀起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热潮,形成班子成员带头讲、任课教师课堂讲、支部书记党课讲、外请专家专题讲,多途径推动全会精神在学校落地生根的生动局面。

二是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11月13日,蔡奇书记在全市警示教育大会上指出,我校丁辉沈志莉案件反映出“学校政治建设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学校领导班子召开“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专题民主生活会,深刻反思学校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等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剖析了政治意识不强、权力运行风险控制不到位、责任意识淡化、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四个方面问题,并制定了整改措施。学校召开党委全委会专题学习中央和市委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有关精神要求,多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修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任务清单。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突出党委抓大事议大事职能,提高办学治校能力。

三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委常委会及时传达学习上级文件和会议精神,开展意识形态专题研判8次。加强重点领域意识形态管理,开展教材审核,完善听课制度,规范学生社团管理,推进学校融媒体平台建设,构建舆情引导和网络媒体管控常态化工作格局。

(二)全力以赴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

一是加强党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领导。学校党委始终把守护师生生命健康、抓好疫情防控作为重要政治责任。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14个专项工作组,迅速构建起三级防控体系。定期召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研判防控形势、处置突发情况,制定疫情防控、应急处置、返校复课等综合方案及专项工作方案30余套、各类制度规定30余项,编发疫情防控《工作简报》60余期,对重点工作、重点部位、重点人员全覆盖精准化严格督导监察。同时,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政治工作优势,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临时党支部、留鄂师生临时党支部,设立疫情防控共产党员先锋岗、青年教师党员社区防疫先锋岗、机关干部志愿服务岗,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二是科学精准做好学生毕业和返校复课等专项工作。分类施策做好疫情期间学生思想工作。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一人一策提供学业指导、心理疏导、就业帮扶、经济资助,解决学生个性化问题;妥善安排留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为湖北及海外学生寄送防疫爱心包,为湖北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防疫补助。用心用情做好毕业“寄”服务。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精准制定毕业生行李打包与转运工作方案,实施毕业手续一站式办理。全校教职工、在京学生组成了上千支“打包服务队”,建立了“先锋岗”、“突击队”,通过网上直播与学生沟通,顺利完成3500多名毕业生2万多件行李打包快递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秋季学期“最大限度复学、最严标准防控”要求,按照“错区域、错层次、错时、错峰”返校原则,制定开学方案、应急处置预案,安全有序做好秋季学期学生返校复课工作。

三是采取措施确保教学秩序平稳。面对疫情对教学带来的冲击,学校深入调研、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加强在线课程建设和教师线上教学能力培训,投入近千万元加大教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所有教室实现了录播和直播功能,确保了春季学期“不停教、不停学”,满足秋季学期“限额上课、教学回放”需求。全体教师爱岗敬业,辛勤工作,努力克服各种困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四是齐心协力筑牢校园安全防线。严格校园管控。根据教学区家属区合一、学生校内校外两地居住等实际情况,主动加强与属地卫生、公安、街道等部门联防联控,严把入校审批关、校门检查关、校内管理关、人员隔离关。扎实做好信息统计。落实市教育两委疫情防控信息统计要求,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全员健康信息报送网络体系。成立5个不同类别群体工作组,准确报送海内外1.6万余名师生员工健康状况,对重点人员实施全流程闭环监控。做好防疫物资和医疗保障。多渠道采购口罩、消毒液、体温计、测温枪等应急物资,校门、图书馆、公寓、餐厅、浴室入口配备人脸身份识别与自动测温设备。制定《餐饮服务工作科学防控实施细则》,食堂工作人员全封闭管理,降低就餐密度、错时错峰就餐。组建医疗防控队,建立医学观察点,制定诊疗方案,确保防控到位。我们的一线干部、教师、医生、保安、厨师、保洁等各方面员工,用无私的奉献、全身心的投入共同编织起校园防控最美风景线,共同铸就了维护全校师生健康安全的坚强屏障。在这里,我谨代表学校党委、代表全校师生,向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全体干部教师和后勤员工、安保人员,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三)坚决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不折不扣抓好巡视整改任务落实。

一是严格落实巡视整改主体责任,努力把整改成效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学校党委聚焦整改任务,突出“党委主责”、突出“以上率下”、突出“效果导向”,五易其稿形成学校落实市委第二巡视组反馈意见的整改方案,建立了“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校领导牵头负责、办公室统筹协调、各基层单位具体实施”的四级推进机制,召开11次党委常委会和2次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推进巡视整改工作。目前,学校整改方案90项整改措施已完成78项,巡视反馈的28个主要问题已整改完成19个(含立行立改4个),44个具体事例已整改完成34个(含立行立改13个),新制定31个制度,修订完善6个制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是不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检查和校内巡察,持续净化校园政治生态。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链条。按照“清单化、个性化、可量化”原则,研究制定2020年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明确党委6个方面23项重点任务和班子成员责任清单。探索建立“年初部署、年中督查、年底考核”工作机制,进一步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持续深化政治巡察。采用常规巡察与专项巡察相结合的方式,派出由校领导任组长的5个巡察组对4个二级党委和9个职能部门开展第四轮校内巡察,发现问题181个,提出意见建议45条,监督检查第三轮巡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进一步压实巡察整改主体责任。

三是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以党风促教风带学风。学校领导班子围绕“十四五”规划和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学院座谈交流,召开各个层面代表座谈会,倾听建议,交换意见,共谋发展。班子成员结合分管工作,列席二级单位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走进课堂、实验室,走进学生宿舍,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现场解决师生问题。开展“四风”问题专项整治,巩固拓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加强日常监督,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引导干部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统筹校级会议和发文管理,努力为基层减负。

四是严格监督执纪问责,深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学校成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协调小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学校纪检监察机构与石景山区纪委区监委联合查办陈某某留置案件。处置问题线索18件,精准运用“四种形态”,给予谈话提醒4人、诫勉1人,党纪政务(行政)处分4人。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廉政风险防控的实施意见》,制定权责清单110份。召开2次全校警示教育大会、处分决定宣布会4次、专题民主生活会2次。开展廉政文化建设重点活动25项,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

(四)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措并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丰富学生活动的思政元素。深入开展“使命在肩 奋斗有我”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实施“五个心”工程,全面推进“云”思政,通过线上深度辅导、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夯实学生科学防疫和共同抗疫的思想基础。推进共青团和学生会(研究生会)改革,增强团学组织的号召力组织力。组织开展北京榜样进校园、新生引航、国奖评选、艺术节活动展演、一二·九表彰典礼等系列活动,开展“共同战疫,众志成城”线上主题活动,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增强了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

二是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制定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办法,推进专题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综合改革,打造立体化“抗疫思政课”。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创办“学习者”系列思政课。探索构建学院、系部(教研室)教工党支部、任课教师三级“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持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总结凝练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30份,3名教师课程思政案例获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奖。

三是本科生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稳中有升。2020年,共录取普通本科新生2539名。全国27个招生省份中,理工类提档线超过一本线20分的地区达到25个,录取超过一本线50分的考生805人。多措并举稳就业保就业,本科毕业生2828人,考研率18.64%,出国留学7.85%,考二学位4.98%,一次就业率87.06%。

四是本科教学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力量得到加强,获批7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1门国家一流课程,4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推荐23部教材申报北京市优秀教材奖。获评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奖1人,北京高校青年教学名师奖1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获批1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获批北京市高精尖产业技能提升等培训基地4个,北京市经信委高精尖指定培训项目2个。各类学生竞赛成绩喜人,共有1952人次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获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获第十届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全国特等奖2项,获第十四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 1项,其他全国竞赛一等奖39项、二等奖123项、三等奖238项,省部级特等奖7项、一等奖182项、二等奖348项、三等奖453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国家级奖项53项,省部级奖项72项。获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总决赛优秀组织奖,北京赛区二等奖1项、三等奖10项,第十二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银奖2项。

五是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2020年,学校硕士研究生招收1052人,比上一年增长19.68%,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992人,比上一年增长24.15%。在籍研究生规模达2682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2488人(博士生42人、硕士生2446人)、非全日制硕士194人。此外,在职专硕26人,留学研究生93人。研究生毕业生719人,考博率5.29%,出国留学0.28%,一次就业率89.57%。学校持续强化研究生教育管理,依托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将质量监控关口前移,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共有105人次获得国家级竞赛奖励,153人次获得省部级竞赛奖励,22人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六是学生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学风建设持续加强。深入实施“学生成长激励计划”,实行“励学”行动计划,构建了“学业辅导+”育人体系,打造校院两级学业辅导工作品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质量。加强辅导员团队建设。设立“远航助力营”辅导员工作室,1名辅导员获第七届北京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三等奖。学校获评2019年首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先进集体。资助育人水平持续提升。学校获评首届首都学生资助典型经验单位,1人被评为首都资助育人优秀工作者,2名同学分别被评为首都校园励志人物推荐学习个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五)完善学科布局,凝练特色方向。

一是申博工作迈出坚实步伐。学校整合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三个学科力量,申报博士授予单位,申博答辩得到了北京市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学校作为新增博士授予单位,已获北京市推荐到教育部。申博工作开展以来,班子成员和各相关职能处室、各二级学院负责人团结一致、上下求索,体现了学校集中力量办大事、上下一心谋发展的优良传统。现在博士申报进入到关键时刻,学校将举全校之力,奋力争取最好结果。通过申博工作,大力推进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不断凝练重点科研方向,启动“1138工程”,初步形成了“智能+”的学科特色和“城市治理”的应用特色。

二是扎实开展学科评估准备工作。学校年初就启动了第五轮学科评估筹备工作,召开第五轮学科评估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推进会,确定了16个一级参与评估学科。坚持评建结合,通过准备学科评估,自我查找问题和差距,及时整改问题,凝练学科发展建设思路,学科建设得到加强。在今年软科排名中,我校进入电力电子工程学科排名全球前400名,“控制科学与工程”排名进入前20%。

(六)聚焦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科研实力有所提升。2020年,学校科研总经费15152万元,纵向项目经费5715万元,创历史新高。获批国家级项目43项、省部级项目56项,其中科技部科技冬奥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航空医学救援等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与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公司、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建“储能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新增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2项,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162项,参编省部级标准7项,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研究报告5篇。

二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获批北京市科协城市系统工程与社区治理高端智库,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城市治理研究基地申报建设工作顺利开展。“防疫用隔离帐篷研发”获市教委应急科研攻关立项。开放运营大学科技园,入驻企业15家,项目总额2714万元。承担石景山区应急局、科委、八角、古城街道等项目近1000万元。

(七)坚持引育并举,人才强校成效显著。

一是专任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20年,共引进39人,其中具有国(境)外留学或访学经历的18人,占比46%;985、211院校毕业27人,占比69%;第三层次2人、第四层次3人。目前,学校在编教职工1056人,其中专任教师900人,具有高级职称494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54%。师资队伍得到补充和加强。

二是高水平师资力量显著加强。学校获批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自主认定资格单位,新增高层次人才5人,高级职称7人。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入选北京市百千万工程,4人入选海聚工程。遴选资助“毓杰”项目6项,“毓优”项目46项,“毓航”项目6项,“毓青”项目22项。

(八)深化国际合作,国际化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国际合作交流规模进一步扩大。2020年,学校与美国、加拿大、罗马尼亚等国3所大学建立校际友好关系,与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3所大学续签了校际交流协议或项目协议。目前已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所高校建立并保持着校际合作关系,与50多所国(境)外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交流学习项目80余项。

二是中外合作办学实现重大突破。北方工业大学伦敦布鲁内尔学院获教育部批准,是北京高校中第一家面向本科人才培养的中英合作办学机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首届招收统招学生98人,自主招生学生16人。

三是留学生教育稳步发展。2020年,共接收来自63个国家各类外国留学生621人,其中,长期留学生515人。来自2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245名学生到学校学习交流。学校与安集延机械制造大学共同完成4个合作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了8个全英文授课专业课程体系。学校在中国政府奖学金年度评审抽查工作中获评优秀。

四是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强。2020年,共有55名学生参加境外交流学习项目。出台了学校《菁英奖学金项目实施办法》,资助5名学生参加了境外双学位项目。因公出国(境)团组9个8人次。聘请长期外籍教师19名。

(九)科学谋划“十四五”规划,扎实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市属高校分类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精神要求,坚持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十四五”规划编制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8次,建立健全“1+8+1”规划编制机构;召开七届五次教代会、秋季学期开学干部大会、调研座谈会、工作推进会等11次,深刻把握市属高校分类发展政策要求,统筹做好学校“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编制;贯彻落实市属高校分类发展推进会精神,积极推动学校实施方案制定工作,有步骤、分阶段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学校召开了领导班子务虚会,专题研究“十四五”规划中人事评价制度、科研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干部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的主要思路、重要任务、重大举措。

(十)提升教育保障能力,建设美丽平安校园。

一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学校网络安全建设,新增3个等保二级系统,统一建设管理各二级单位网站。加强信息化基础平台及应用系统建设,实现学校公共教室、机房和会议室互联互通,为近5万次在线教学和会议、超10万人次师生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投入经费865万元,优化馆藏资源。

二是加强财务管理。健全学校资金业务、采购报销、内部控制等管理制度,规范经费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完成审计项目25项,审计金额10.43亿元,为学校节约资金62.30万元。

三是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贯彻落实市教委要求,稳步有序推进校属企业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后勤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探索“互联网+服务”模式,上线微信报修平台。深入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校园总能耗与总排放、生均与单位建筑能耗,均显著下降。

四是校友工作成效不断提升。校友会召开了常务理事会和理事会暨第二次常务理事会,教育基金会获评4A级社会组织,接受校友捐赠32万元,发放各类奖助学金和创新创业基金等63万余元,受益学生达339人次。

五是强化师生校园安全意识。深入开展实验室危化品综合治理,完善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压紧压实安全管理责任。开展国家安全教育、防火演练、防信息诈骗、网络安全教育等主题活动,提高师生安全意识。抓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组织开展校园安全、学生返校综合演练等系列活动。学校获评2020年北京市交通安全先进单位。

(十一)统筹推进党建和思政工作,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一是抓好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举办学校第31期党校高级班培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认真做好毕业生党员离校教育和新生党员入学教育工作。2020年共发展党员599名。1个教师党支部获“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称号,2名同志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名同志获“北京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二是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工作方针政策,结合中央和北京市委有关精神要求,修订学校《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实施办法》,努力提升干部队伍推动学校改革和事业发展的综合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党政领导干部队伍。

三是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作为人才引进的第一标准,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岗前培训必备环节。开展名师讲座等学习活动,依托青年教师联谊会,通过“毓青计划”“师德论坛”等系列活动,引导青年教师将师德建设与教学科研有机结合,传承优秀师德师风。

四是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引领,组织民主党派骨干参加北京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专题学习。强化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提高干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认识和能力。加强与区委统战部的沟通,建立区校协同工作机制。

五是扎实推进离退休工作。以组织力建设为牵引,扎实推进“三项建设”,老党员先锋队作为先进典型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访,1人荣获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获评“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信息宣传先进单位”和2019年“读懂中国”活动优秀组织奖。

六是调动发挥工会教代会作用。召开学校七届五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开展2019-2020年度先进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标兵、先进集体评选表彰,组织学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1人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1个学院分工会职工之家获“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教职工小家”称号。

各位代表!

回顾不平凡的2020年,在全校师生共同奋斗和努力下,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新发展,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绩更加来之不易。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目前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一是党委政治建设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不突出,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事业发展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二是学校领导班子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治校理教的能力水平还需提升,需要进一步找准办学定位、凝练特色、突出优势。三是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需要进一步凝练,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与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和高精尖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贡献率不高。五是教师评价激励机制与教育评价改革精神和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要求仍存在不相适应的部分。

二、2021年工作原则

各位代表,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学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全面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工作总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十六次全会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首都意识,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力做好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及北京冬奥冬残奥会服务保障工作;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靶向发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我们要以“谋规划、促改革、增实效”为总原则,全面做好2021年各项工作。

三、2021年工作部署

(一)以迎接、庆祝建党百年为契机,完善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办学治校能力水平。

一是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组织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专题培训班,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及时学习中央市委重要会议精神。坚持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理论宣传引导,学习“四史”,筑牢师生思想防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高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会议质量。加强校级班子建设,强化政治责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斗争本领。坚持依法治校,探索更加精准科学的常态化督查督办机制,确保党政决议落实到位。完成年度党的政治建设任务清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一岗双责,完成全面从严治党年度任务安排。

三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水平。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精神,强化基层组织政治引领作用,修订学院党委会会议议事规则和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进一步争创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选表彰优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逐步开展干部选任工作。加强干部培训和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

四是强化政治监督。切实发挥党内监督作用,做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政治监督就跟进到哪里。按照“目标任务不变、工作力度不减、督促落实不松”的要求,做好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开展第五轮校内巡察工作,加强第四轮巡察问题的整改督查。坚决支持纪委做好监督工作,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以强有力的政治监督忠诚践行“两个维护”,推动做好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各项工作。

五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刻汲取丁辉、沈志莉案件教训,切实加强学校班子建设,压紧压实主体责任。深入剖析陈明久案例教训,加强干部管理,完善工作制度。召开全校警示教育大会,运用身边案例开展“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专题教育,实现“以案促治”,形成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综合效应,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净化校园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六是进一步做好为基层减负工作。驰而不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范和查处隐形变异“四风”问题。严格执行会议统筹、印发文件统筹、资源信息共享统筹等制度,切实从根源上减少开大会、发文件、报数据的次数。进一步规范督查考核,整治过度留痕,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和督导检查,为基层干部减压松绑。

七是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师生健康至上”,坚持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精准防控,严格落实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完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加强校园管控,做好校园环境卫生、消杀检修、防疫物资储备等工作。做好假期师生离校和返校复课工作,确保安全开学、正常教学。统筹协调,组织好师生集中接种疫苗工作。总结疫情期间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为规范制度,强化为师生终身习惯。

(二)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科学统筹,精心做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有关工作,扎实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一是精心组织建党100周年有关工作。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和要求,做好学校工作方案。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党员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采取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举办读书班等形式,分专题开展研讨。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面向师生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宣传教育。组织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组织党员、干部瞻仰参观革命遗址遗迹、革命博物馆、纪念场馆。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12345”接诉即办和信访工作等渠道平台为抓手,回应师生关切,办好师生身边事,进一步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党性分析,交流学习体会。

二是凝智聚力谋划学校“十四五”发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坚持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坚持顶层设计与开门问计相结合,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凝心聚力,统一思想,高质量编制学校“十四五”规划。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分析学校“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以任务清单化形式落实好规划内容,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三是全力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服务保障工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统一部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加强学校服务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和职能部门协同联动,高质量做好各类志愿者选拔管理和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学校综合服务保障水平,积极营造“参与冬奥、共享冬奥”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适应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重点加强辅导员队伍和能力建设,切实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水平,发挥好班导师育人作用。深入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配优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引导教师树牢课程育人的理念。强化学生思想引领,开展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服务等主题活动。提升学生服务保障工作质量,提高学业辅导精准度,深入推进“学生成长激励计划”,强化“四航”工程实施,提升学风建设水平。以提高心理危机防控灵敏度为重点,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体制。抓好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兵员征集、学生军训、制度建设等工作。

二是不断提高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水平。以“双万计划”为抓手,加强一流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力争新增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不少于5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和北京市级一流课程不少于5个。推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精心组织申报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选拔教师参加北京市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力做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管理、计算机、自动化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评估)。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校院系三级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三是加强校企协同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以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逐步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坚持产教融合,加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体系,建设2-4个产教融合实验室或实验基地。组织好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争取在国家和市级“互联网+”大赛、“挑战杯”中取得好成绩。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管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积极性。

四是深化学术型、专业型研究生分类培养。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召开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制定学校《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开展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更新研究生课程体系。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明确导师思政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做好研究生招生复试面试等工作。

五是做好招生就业工作。统筹京内京外、线上线下资源,落实招生工作责任制,开展全员化招生宣传,提高招生宣传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优化招生专业结构,实施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完善“三全”就业创业工作体系,严格落实就业工作学院目标责任制。加大就业市场建设力度,加强就业观念引导,深入开展精准就业服务,做好就业帮扶工作,确保本科和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四)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和学科方向,主动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贡献率。

一是持续推进博士点建设。持续推进博士授予单位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与建设工作,同时开展下一轮拟申报的博士点建设工作。深入开展高精尖学科建设及联合共建,打造以北京重大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集群。

二是强化特色学科建设。修订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学科评价指挥棒作用,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引导学科和学位点突出特色、质量与贡献,打造学科“高峰”。以第五轮学科评估为基础,以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项目为抓手,围绕“城市”和“智能”,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持续优化和培育学科特色,不断提升与首都功能定位和战略需求的契合度。

三是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落实学校“重点科学研究方向(2020-2025)”(“1138”工程),加强过程考核管理,培育特色科研方向与科研团队。申请北京实验室、北京城市治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积极推进学校军工资质工作。加强“多点一平台”学校科技园的管理建设,建立重大科技成果清单和研发跟踪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人才管理等制度。在智能信息与智能控制、智能制造与智能建造、城市风险防控与综合治理等领域布局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设具有工大特色、行业特色和京西产业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高地。

(五)根据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积极探索推动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

一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师评聘考核方面的制度,改进教师教学、科研评价,鼓励教师从事实习实践、服务社会、科技成果转化等活动,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改进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奖励办法,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及团队的奖励力度。修订纵向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中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依据。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引育结合,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做好师资队伍补充计划,加强国家和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的推荐选拔工作,培育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强化师德教育培训,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选树先进典型榜样,持续营造优良师德师风的文化氛围。

(六)坚持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开展智慧平安校园建设,提升师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完成年度抗震加固改造以及北京市财政大修专项和校内大修项目。加强教室改造力度。深入推进校属企业体制改革,加强后勤服务标准化、信息化、社会化建设。加强财政性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及学校财务治理规范化水平。开展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及内控管理自我评价工作。完善采购与资产运行监督管理的体制与机制,适时修订学校货物与服务采购、固定资产的管理与处置等制度。做好周转房腾退工作。完成学校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及认证工作。

二是持续推进智慧、平安校园建设。大力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构建学校为主、社会化服务为辅的安全运维保障体系。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更新学校出口和主要楼宇交换机等网络基础设施。开展“一表通”工程一期建设。加大教学信息化环境建设。优化图书馆馆藏结构,加强优势学科资源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信息素养教育。持续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工程。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强化师生安全意识,认真抓好消防安全管理、实验室危化品管理、交通安全管理,加强技防系统建设,提升校园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七)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统战和群团工作,汇聚事业发展合力。

一是加强和改进统战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持续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引领,关心党外知识分子发展,注重发挥党外人士在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抓好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推进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换届工作。做好抵御防范校园宗教渗透工作。

二是做好离退休干部和群团工作。贯彻落实好离退休干部工作领导责任制,坚持校领导联系离退休干部制度,强化老同志思想政治引领,用心用情做好离退休老同志管理服务工作。做好学校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换届工作,落实好教代会提案工作制度,推进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开展好北京市先进教职工小家创建。完善基层团组织建设,全面落实学生会、研究生会改革方案。

三是坚持开放办学。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国际友好学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稳步推进留学生教育和伦敦布鲁内尔学院建设,打造中外合作办学品牌。持续开展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打造培训基地品牌。积极与京内外高校、企业加强交流,促进区校合作发展,持续做好教育帮扶工作,服务好区域发展。积极主办和承办参加高水平学术活动,提升学校影响力。主动跟各地校友联络,主动为校友服务,做好校友值年返校活动,推动学校与校友及校友间的合作共建,拓展基金会收入来源,助力学校人才培养与事业发展。

各位代表!

        2021年,是我校“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各种压力挑战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我们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守“工业报国、工业兴国、工业强国”情怀,振奋干事担当的精神,增强善作善为的本领,弘扬真抓实干的作风,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齐心协力、攻克难关,在全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切实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水平,积极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优异的成绩向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